联系电话
首页 服务范围 常规标准
新闻动态推荐
热点文章推荐

两化融合 介绍

一、什么是“两化融合”?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口号,此后,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以及“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并举”的崭新命题。这个新思想抓住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相互发展,紧密依存的逻辑本质。无论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还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都深刻地揭示了在信息时代实现工业化的特点,突出了信息化的引领作用。“两化融合”更强调了质的提升,信息化与工业化两者的“融合”应当达到“1+1>2”的效果。所以,“两化融合”将是我们在今后一个历史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要战略任务。

两化融合是指电子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信息化成为工业企业经营管理的常规手段。信息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不再相互独立进行,不再是单方的带动和促进关系,而是两者在技术、产品、管理等各个层面相互交融,彼此不可分割,并催生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信息服务业等新产业。两化融合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二、“两化融合”的背景

从人类社会步入信息文明阶段分析,经过多年的发展,人类社会文明走过了三个阶段,并与之相对应产生了三种文明形态,即原始社会产生的农业社会→工业革命后形成的工业阶段→互联网带来的信息化(或服务业阶段)。

当工业化正在经历第三次革命的时候,工业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阶段,随着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当我国处于准工业化的中后期,即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年,我国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经过多方面指标量化分析,自 2005 年起中国整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期后半阶段。但是我国与其它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时期。面对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对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必须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进程紧密结合,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使我国工业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中把握发展主动权,提升国际竞争力。

所以,通过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两化融合”促进工业发展,为我国跨入后工业时代奠定基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而信息技术是当代技术中的主导技术,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将信息化手段应用于工业生产,成为拉动我国工业发展,提升我国工业竞争水平的必然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还将为我国跨入后工业社会奠定基础。

从国外目前在两者融合中采取的做法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是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之间在产品、工艺方面的嫁接,提高原产品的功能;一是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新兴产业。西欧国家采取的主要做法是创造良好环境,统筹产业发展;法国的主要做法是通过公共服务环境的完善和平台建设来支持信息技术与其应用的开发,同时采取引导及示范相结合的政府推动作用;德国除了政府的引导、示范和宣传外,更多的是推动 IT 厂商与装备制造业的企业直接对话及相互合作,帮助企业提供和实施信息技术应用的解决方案。

三、“两化融合”的内涵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不断上升的过程。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的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二是工业化率;三是三大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四是城市化率。

“信息化”主要是指通过集成电路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传输技术,不断改造和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一般来说,衡量信息化程度的指标通常有以下 5 点:一是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二是信息网传输网络的发达,三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四是信息技术的普及,五是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融合”是一个很抽象很宽泛的概念,融合涉及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内容。狭义的两化融合是指工业生产和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即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对传统工业的改造,促进了工业向着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即工业化方向;工业发展反过来又给信息技术提供了广泛的应用平台,促进了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广义的两化融合是工业化的社会进程和信息化的社会进程相结合的进程,即工业化的发展直接导致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并为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手段支撑;信息化的出现使社会由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时代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信息时代迈进,改变了人类物理现实和虚拟逻辑的距离。

陶长琪(2007)认为,融合是信息化的本质特征,融合有两种作用:一种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作用,体现在融合降低了交易费用,降低了社会的协调成本,从而更有力地促进了进一步的分工专业化。在这种情况下,分工是主要的,融合是辅助性的,是为分工服务的。融合的第二种作用,是信息化本身独有的作用,就是直接创造价值,创造异质性的财富。在这种情况下,是融合为主,专业化为辅。信息化是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任务,信息技术不仅要在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中发挥作用,而且要广泛应用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提高信息化整体水平。

贾纪磊(2009)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新型工业化必经之路》一文中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界定为:一是指信息化与工业化发展战略的融合,即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工业化发展战略要协调一致,信息化发展模式与工业化发展模式要高度匹配,信息化规划与工业化发展规划,计划要密切配合;二是指信息资源与材料、能源等工业资源的融合,能极大节约材料、能源等不可再生资源;三是指虚拟经济与工业实体经济融合,孕育新一代经济的产生,极大促进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四是指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IT、设备与工业装备的融合,产生新的科技成果,形成新的生产力。

需要着重强调的是,信息化是融入而不是取代工业化。这是因为,有了信息化,不等于不要工业化,不要各种物质的生产。我国的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是要靠工业、农业、科技等方方面面的整体推进。如果孤立起来片面强调信息化,信息化不融入其他领域,不能对传统产业起催化、带动作用,网络建的再好,通信再发达,我国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也是难以实现的。离开了工业化,信息化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 “两化融合”的层次与应用领域

“两化融合”的层次 龚炳铮、周振华、童有好、喻兵、贾纪磊等人对两化融合的层次作了分析说明,集中在三个层次:微观企业层面、中观产业层面和宏观社会层面。

微观企业层面 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首先反映在企业战略选择上,可以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实现信息化,核心业务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上生存与快速增长,企业或者通过生产和营销的集约化、规模化、追求规模经济效益;或者通过内部成长或外部扩张,盘活所属的工厂及营销,管理部门的资源,节约单位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不可忽视的是,无论追求哪一种经济效益都是需要技术性条件的。因此,必需选择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不断替代传统技术,增强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道路。对于企业的扩张必须以存在能够吸纳的信息技术为前提,最引人瞩目的是信息产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与服务实现信息化,核心业务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

中观产业层面 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微观企业层次上的融合必然波及产业层次上的融合,并形成产业集群。集群内部的产业之间形成新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既克服产业内在的惯性与僵化,又加快竞争要素的创新,将目标集中在科技投资、信息、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上,带来整个产业及区域的更大的经济收益。李林(2008)提出产业融合具有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行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效率,增强产业联系和带动人力资源开发等作用,并且可以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传统产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新局面,促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推进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

宏观社会层面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在宏观社会层面的融合,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生产技术融合,大大地促进生产力解放,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可以促进信息技术与传统生活模式融合,产生新的生活模式,进而有效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可以促进信息文明最大程度的传播,促使人们转变原有的生产生活观念与思维模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社会经济基础、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确保实现社会经济信息化。

“两化融合”的应用领域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的背景下,许多专家学者对于“两化融合”的应用领域作了具体的分析:

葛继平(2010)等人对中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做了深入的调查,对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发展策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企业,对两化融合存在认识误区;组织结构变革的阻力;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信息化项目缺乏有效实施和应用评估;现有的考评体系不能满足信息化建设的需要。这些问题的存在就促使我们提出相对应的实施路径来应对两化融合。

邓小瑜,马维(2011)分析研究了“两化融合”下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内容。针对“两化融合”政策环境下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需求和现状,从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特征入手,分别从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产业衍生等四个方面,研究了现代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的内容。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高物流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增强产业集群的产业规模和竞争力。

杨友麒,姜晓阳(2009)提出了化学工业“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结合化学工业论述“两化融合”发展的特征:精细化、服务化和可持续化,根据这些特征提出了“由大变强”的具体要求。

周毅灵(2010)从服装企业着手,解析了服装企业“两化融合”的路径与技术选择。因为服装企业是构造新的世界性制造体系的首选战略,其关键点是用信息化改造、带动工业化水平提升。所以,周毅灵从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企业资源计划、市场渠道运营、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技术改造以及新型业态培养这些路径着手,通过 CAD 技术、CAPP 技术、CAM 技术、ERP 技术以及电子商务技术来完成技术选择。

田玉鹏,殷利梅(2010)针对消费品工业的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提出了推进策略。消费品工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迫切需要将信息化要素注入到消费品工业的关键环节,需要大力推进消费品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促进消费品工业的调整振兴。因此,结合消费品工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化的措施,提出消费品工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推进策略,即统筹规划,建立消费品工业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工作体系;突出重点,切实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带动作用;加大支持,做好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基础,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和人才队伍建设。

方喆,朱维奇(2011)从宝钢股份促进节能减排方面来谈“两化融合”的。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在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促进节能减排方面作了大量研究与实践。为了有效减少能源消耗和降低环境负荷,实现清洁生产,在完善局部性装置级的节能减排技术措施之外,还借助信息化手段将其与生产流程及企业管理充分结合,发挥信息技术高效、优化的作用进行系统节能。所以宝钢股份近年来通过实施能源管理系统、环境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资源综合利用管理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不断改善工业生产流程和管理活动,提升固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取得持续、系统性节能减排效果。

五、“两化融合”的必要性

当前,我国推进“两化融合”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发展国民经济的必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虽然我国的信息产业不断壮大,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我国信息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受制于人;信息技术应用总体水平不高,重建设轻应用问题严重,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信息化法律法规滞后于实际需要,体制机制尚需完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需要加强。

推动工业发展的必要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的精辟论断。“信息技术是现阶段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是当今社会各界广为认可的理念。商品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融入;现代化的管理少不了信息技术的辅助;产品的销售需要信息技术平台的参与;产品质量的提高、工艺流程的改进、效率与效益的提升等等都少不了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服务。所以说信息技术在工业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为当之无愧的最活跃的因素。所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可以达到信息技术与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相融合,从而实现各个领域的信息化。

实现两型社会的必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现两型社会建设”的思路,两型社会必须要有信息技术作为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技术具有高度的创新性、带动性、渗透性、倍增性,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不可缺少的关联技术。两型社会建设更需要依靠科技进步来转变、需要信息技术的创新、带动、渗透、实现倍增与跨越式的发展。对于实现两型社会,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可以提高传统产品中信息技术的含量和附加值,引导传统产品向环保、节能方向发展,就能起到比传统改造更好的效果。同时,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科学发展观对我们提出的内在要求,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减少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的必要 信息化已经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为了深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度开发生产、流通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发挥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和传播方面的优势,提高信息资源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降低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水平、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所以,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可以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迈向新高度,并提高工业化水平和经济发展质量。

六、推进“两化融合”的方向、措施以及注意的问题

从十六大到十七大报告中,各个学者对“两化融合”的看法与建议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所以,学者大都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来更好的推进“两化融合”。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要在宏观社会层面上实施,并不意味着我们立刻要在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都融入信息化,而是要重点抓住一些具有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找准着力点和支撑点,使信息化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领域。

童有好(2008)发表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方向、思路与举措》一文,这是工业与信息化部自成立后对外发布的第一篇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问题的系统性论述。童有好指出:①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技术的融合,对传统企业设计、生产流程进行再造,实现生产信息化。②信息技术与传统工业的融合,提升工业产业生产效率和附加值。③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的融合,提升传统服务业水平,催生新兴行业,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发展信息服务业,促进经济发展模式创新。④信息化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融合,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制造全过程工作效能、企业市场响应效率,实现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⑤信息化与资源、能源供给体系的融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实现能耗水平大幅降低,推动行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⑥信息化与人民生活的融合,满足人们持续消费的需要。⑦信息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融合,信息社会是建成和谐社会的主要条件,是解决人民的自由。

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推进“两化融合” 安筱鹏在《不断探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路》中认为:①需要不断调试政府的角色定位,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现代管理模式,建立适应信息社会管理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②在融合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必须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道路上,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途径,坚持低成本导向的融合道路。

也有的学者从产业融合的角度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李林(2008)认为:产业融合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重要依据,可以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利于提高产业效率,有利于增强产业联系,有助于人力资源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所以,李林主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信息产业竞争力。

同样的,喻兵(2008)从“两化融合”内涵的三个层面来论述如何推进“两化融合”的。即从微观、中观、宏观分别提出了发展的内容和重点。在宏观层面上,作者提出了三个发展要求:集约型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创新型发展。而对中观层面上,作者提出五个发展重点:信息产业、传统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现代信息服务业、国防工业。微观层面企业发展内容,作者又提出了从产品层面、研发层面、生产层面、流通层面、管理层面、营销层面和服务层面而展开论述的。

郑荣新(2009)谈到“两化融合”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时认为:要全面提升工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完善示范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信息化服务机构的扶持与规范。加大电子商务的建设与应用力度。促进企业信息化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

而梁保国(2008)认为,首先要利用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促进传统产品的改造升级。利用信息技术与循环经济融合,实现节能减排。还要利用信息技术与工艺创新相融合,提高经济运行能力。

这是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来谈推进“两化融合”的。

陶长琪(2007)补充到,政府要位融合创造好的支持环境,建立融合的协同机制,培植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业态,发展高新技术,促进信息技术的融合,产业管制政策要与时俱进,适时改变。我认为从产业管制的角度来考虑推进“两化融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国民经济中,政府管制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把两个必需品结合在一起,会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邹生(2008)通过从工业生产过程的不同层面进行考察,即产品构成层上、工业设计上、生产过程控制上、物流与供应链上、经营管理与决策上、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工商业基础设施与服务的信息化七个方面来推进“两化融合”的。产品构成层的融合,即生产出来的工业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有多少,它反映的是产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工业设计层的融合,即工业设计领域有多大程度使用了信息技术手段;生产过程控制层的融合,即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物流与供应链层的融合,即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信息化产生了多少作用;经营管理与决策层的融合,包括财务、人力资源,生产计划与调度,市场推广,企业决策等是否应有了信息化。这五个层面的融合是衡量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的基本内容。而融合的本质是工业专业技术和标准与信息技术和标准的相互融合与创新,它也是以上五个方面融合的技术支撑,反映社会服务信息化的普遍水平。

龚炳铮(2008)对两化融合还提出了些建议:①各级信息化与工业化主管部门之间建立组织协调机制;②产学研用结合,加强信息服务业与服务体系建设;搞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典型示范行业建设;多样化途径大量培养各类复合型人才。
此外,关于“两化融合”许多学者从信息化的角度来谈论推进过程,这也是值得再强调下。毕竟,信息化是关键,信息化是决定工业化水平的高度。而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杨海成(2008)认为通过信息技术与企业的各项业务紧密结合起来,融入到企业的发展过程和工业化进程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是全方位的融合。因此,从信息技术的角度来看,融合的过程是信息技术和企业发展战略、业务综合集成的过程。这种融合在技术上体现为集成,也就是把企业发展的战略、软件、工具、标准、规范、数据支持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密切融合,形成支撑企业业务发展的系统、平台、生产线。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进程中,我们有必要来总结下之前许多学者(童有好;邹生;罗荣选)的关于推进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并不是要取代工业化。第二,融合要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三,融合要有助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第四,融合要保障综合国力持续增强。第五,融合要为应对经济全球化服务。第六,融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第七,融合要以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途径。第八,融合要求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效结合。

所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就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着重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管理粗放、资源浪费严重、产业投资失误、市场信息不畅、产品科技(信息技术)含量低、市场交易成本高等问题,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入推进信息化。所以,在这一过程中,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

七、 “两化融合”程度的评价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评价指标是进行两化融合成熟度水平测度的重要依据,是帮助企业、政府找出两化融合中存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评价指标科学合理才能给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关键是对工业行业的两化融合进行评价,因为这一部分是两化融合的主体和关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是可以测度和评价的,融合程度评价指标可以设计为广度指标和深度指标,其结果可以表现为初步融合、中级融合、高度融合,或者可以说是初始级、基本级、适应级、成熟级、优化级 5 个阶段。对于评价指标,各个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

龚炳铮(2008)针对单项指标的评价标准提出了优、良、好、中、差五级评估级别,或者是打分的形式进行评估,但是此种方法受主观性的影响较大;还采用综合分析评价法,用加权的形式进行汇总得到融合指数。

肖旭,孙建华,王晰巍等人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来构建两化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易法敏等人(2009)运用修正后的日本信息化指数法对于广州市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测算方法:以基年各项指标值的指数为100,用需要测算的年度或者地区的同类指标的绝对值除以基年指数的绝对值,再乘以 100,得出各项指标值的指数,将各项指标的指数相加除以项数,其结果便是某年的信息化指数。

胡新等人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两化融合”社会环境进行了综合评价,通过实证分析从而明确在全国两化融合进程中的地位及差距。

八、总结

通过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本内涵、必要性、可行性的介绍,以及在具体产业下两化融合的发展形势的深入分析,不管是从政策导向上,还是从实证分析的角度都谈到两化融合,可谓是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但是纵观有关“两化融合”的研究过程中,没有提及有关信息安全的相关法律保障需求,我认为有必要加强一些。

各个学者都是各抒己见,却缺少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任何东西在发展初期是看不到以后的发展态势,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所以,应该也要加强国家相关的政府管制,通过管制来更好的控制两化融合的发展。最后,建议信息化与工业化主管部门之间建立组织协调机制,产学研用相结合,培养出大量的各类复合型人才来助力于“两化融合”的建设当中。

分享到:
上一篇:安全生产标准化 介绍
下一篇:
收缩

  • 付老师:业务咨询
  • 简老师:业务咨询
  • 金老师:业务咨询
  • 徐老师:业务咨询

  • 技术支持

  • 010-83607858
  • 010-83683376